■【斜槓創業:那些年,我用英文打開時代大門】

因為母親是兒童美語老師,我大約國小一年級開始接觸英文。還記得那時,她常會跟我玩一些簡單的英文遊戲,像是擲骰子認單字或教唱英文兒歌,我邊玩邊學不亦樂乎,是溫馨的童年回憶。

而稍微長大後,母親認為發音標準相當重要,決定送我去有外籍老師的學習環境。當時上課印象至今仍鮮明:外籍老師會在下課前,要求我們排隊把今天學習單字唸一遍,他會邊聽邊糾正,確定發音正確後,才同意放學回家。由於外籍老師風趣幽默,我們這群小毛頭把這當作一場遊戲,常邊笑邊看著老師誇張的嘴型,小小的嘴巴跟著模仿,像一隻隻的小鸚鵡,教室內充滿歡笑聲。這段歡樂的學習記憶幫助我後來上國、高中後,即便課業繁忙也不曾討厭過英文。

特別是外籍老師灌輸一個觀念:「英文不怕說錯,只怕不敢說。」更讓我對開口說英文少了些恐懼。多年後,我才明白,原來小時候的經驗,一點一滴造就了未來職場能量,甚至成為後來進入電視台能擔任英文訪問世界級領袖的主持人基礎。

研究所畢業後,我進入財經媒體擔任科技記者,跑半導體產業新聞。由於科技產業多以英文溝通,產能、製程、產品充斥著英文專有名詞,特別是英特爾、輝達、安謀的記者會,幾乎高層上台全程英文講解最新技術,我一開始宛如鴨子聽雷。但語言有一個好處,就是當你越使用就會越熟悉。

第一次聽不懂,回去把專有名詞查一查,下一次去,就多聽懂一些。只要不害怕排斥,再去幾次就能越來越上手,慢慢某一天發現,整場內容都聽懂了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那段日子的訓練,累積厚實於科技財經領域的英聽能力。

後來,我到電視台擔任主播,被主管指派用英文訪問國外專家學者,主持財經名人專訪單元節目。第一場英文專訪來賓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沙金特博士,後來陸陸續續在三十歲之前訪問了上百名企業領袖、專家學者和金融巨擘,幾乎過半是用英文,包括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、商品大王羅傑斯、IBM全球副總裁胡世忠先生、美國前總統財經顧問丹尼爾拉賓等,我也將經驗撰寫成書:《全球頂尖領袖親授的17堂課-站在巨人肩膀上看見世界轉動趨勢》,分享英文專訪的過程,以及從大師訪問中看見世界變化的未來軌跡。

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,我瞧見時代脈動的趨勢,理解量化寬鬆政策其實是資產轉移的手段,看懂了原來比特幣的崛起是一場世代革命的反抗,也明白大數據、AI人工智慧將帶領我們進入嶄新的虛實共存的未來,而我們該如何提升競爭力自保。後來想想,如果不是因為能用英文專訪,我也沒有機會與這些世界級領袖面對面接觸,更無緣從中探詢世界變化的軌跡。

新書發表會上,不少讀者問我,我是不是從國外留學回來,才能用流利的英文訪問這些世界級領袖?我笑著回答,不是,其實我是土生土長台灣人,在台灣念書求學工作。大家聽到很驚訝,問說沒出國也能做到,為什麼?其實我也蠻訝異的,沒出國為什麼不能做到?

在台灣,也有很多英語學習工具,或者換個角度想,只要願意花時間常常練習,為什麼一定要出國才能語言變好呢?我覺得台灣人對於英文學習,常賦予過於複雜的想像,以至於害怕去實踐。可能是因為英文常與升學光環連結一起,變得充滿壓力;但其實,冷靜想想,它不過就是一個溝通的工具,既然是工具,常常練習就會上手。抱持著這樣的想法,就不容易排斥,才有練習的動力。

而這項工具,之所以值得投入時間,除了是因為能開創更多職場機會,更重要的,是幫助我們拓展國際視野。以各產業的最新資訊來說,其實台灣與全球還是存在著非常大的資訊落差,如果我們希望對於一個趨勢或產業透徹了解,用英文查詢資料,或是訪問國外頂尖領袖,獲得的資訊含金量通常比中文高,也最即時。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想快速跟上世界脈動,具有前瞻思考,提升英文能力真的非常重要。

特別是現在網路時代,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國際人士,甚至做國際生意。像是我現在自己創業,常遇到國外客戶,商業溝通全程使用英文是必要的日常,而英文溝通的好壞往往決定訂單的成敗。也因此,為了不讓我們的能力受到侷限,無論是獲取最新資訊,或是能將自身優點嶄露出來,擁有完善的語言溝通能力都非常重要,英文其實並不可怕,它就是一個溝通工具,當我們願意多多練習,就能打開更多機會之門。

(此篇文章為Tutor ABC邀稿)

歡迎追蹤我的IG:http://bit.ly/2SFvZqr

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ruewingchu/

書《全球頂尖領袖親授的十七堂課》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8476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